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从国家补贴到走向全球市场:循环企业的技术创新逻辑

  • 职场
  • 2025-01-22 18:02:06
  • 10

·粗放的回收市场叠加不够精细的补贴政策,企业过度依赖基金而缺乏动力,不利于回收行业良性发展。

·制造业与循环行业一体两面。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也意味着资源再生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阶段,需要以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企业需要以科研实力进军高附加值产业,跳出“低利润——低创新动力”的恶性循环,谋求拓展全球市场,推动中国循环产业对接国际标准。

格林美深圳研究院内的智能控制平台,可以查看企业各个工厂的实时情况。 本文图片均为倪瑜遥拍摄,拍摄时间均为2024年10月

循环经济的推进,必须借助技术工具的创新。由于循环涉及面广,关系到复杂产业链中的各方利益,其技术革新不仅止于各行业的具体突破,还要理顺底层逻辑,构建和完善基础的技术底座。

中国循环经济的废弃物处理环节,经历了从试点推进、产业政策扶持到面向市场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中,依托政策补贴的惯性、行业标准和商业模式模糊、利润微薄等,成为企业技术革新中常见的障碍。那么,应对市场化的挑战,循环企业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坚持进行技术革新,又得到了怎样的反馈?

从此前“永续之道:跨国的循环行动”征集到的案例中,我们注意到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美”)的实践案例。

“格林美”即绿色生态制造(G—Green E—Eco M—Manufacture)之意。格林美2001年在深圳成立,由中南大学冶金学教授许开华下海创业并亲任董事长至今,深耕技术是该企业的重要特点。2004年后,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格林美随之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企业在发展初期,得到国家政策和补贴支持。2015年左右,格林美将战略重心转向动力电池回收和新能源材料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材料、技术的整合与重新布局,拓展海外合作与联系,如今已形成“中国-印尼-韩国-北美和欧盟”的全球业务网络。

在中国循环经济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格林美经历了补贴扶持走向市场竞争的转变。如许开华所言:“从创新理念到国家试点,再到市场经济,是中国循环经济二十年来的发展路径。”格林美走过的每一步都贴合了这一路径。

本文以格林美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和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这两个资源再生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展开。这两个领域恰恰分别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与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密切相关。由此,相应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现状,也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新能源动力电池资源再生市场预测。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陷入低附加值循环,缺乏科创土壤

回收行业发展的前提是有废弃物可收。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镇,同时也是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在当地催生了电子废弃物拆解回收行业。广东贵屿这样的全球“电子垃圾”集中地应运而生。

格林美于深圳起家,主营电池和电子废弃物回收,与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不无关系。格林美诞生之初就带有资源再生和科技创新的理念。董事长许开华生于1966年,是湖北荆州人。他早年学习冶金,毕业后在中南大学任教,曾到东京大学山本实验室进行交流研究。2001年,许开华下海创业,成立格林美,提出“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理念,是彼时少数提倡废物再生和绿色制造的企业家之一。

格林美起步于废旧电池回收,之后将回收领域拓展至电子废弃物和废旧汽车,开采“城市矿山”以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已形成“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废塑料再生—稀贵金属再生”的电子废弃物循环再生价值链,建有7个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理中心和3个废塑料再造中心,每年可处理报废线路板2万吨以上,金银等贵金属回收处理能力10吨以上,循环再生废塑料产能10万吨/年以上。

中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近十多年来经历了整治和转型。以广东贵屿为例,2012年起,当地政府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挂牌督办,强力推动贵屿镇专项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电子垃圾非法进口和拆解现象被监管和取缔;另一方面,政府推进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配套环保处理设施,要求所有电子废弃物拆解户搬入园区生产。

2020年11月,《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发布。2021年起,中国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洋垃圾”被禁,意味着可供拆解的电子废弃物减少。

政策层面,2009年颁布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建立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拆解基金”),用于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费用的补贴,即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出钱,补贴给拆解企业。近年来,“拆解基金”已入不敷出。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底,拆解基金累计收入278.26亿元,发放补贴276.94亿元,拖欠企业199.79亿元,赤字率高达41.9%。2024年1月17日,《关于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有关事项的公告》发布,自2024年1月1日起停征拆解基金。

为何“拆解基金”出现如此大的收支缺口,以至于最终停征?环保组织深圳零废弃政策顾问刘华认为,这一政策原本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但在其颁布的2009年之前,中国已生产大量电子电器产品,其出厂时并未征收“拆解基金”,也难以补缴。当它们报废后进入回收市场,拆解企业自然拿不到钱。他还指出,回收企业过度依赖拆解基金,并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粗放的回收市场叠加不够精细的补贴政策,企业过度依赖基金而缺乏动力,导致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利润微薄,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即便行业龙头企业也面临这一问题。据许开华估计,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不到10%。根据格林美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业务营收占公司总营收比重仅为1.23%。

行业利润过低,导致企业缺乏投入研发的动力,行业也难以转型升级,陷入“附加值低——低创新动力”的恶性循环。刘华谈到,很多企业并无技术实力进行废料和金属的高附加值再生,大多数废弃物进入回收企业后,只经历了低附加值的拆解和废料分类。

格林美深圳研究院展示区内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回收过程。

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政策与商业模式不明朗,企业投入研发动力不强

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也会导致资源再生行业的变动。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面对国内日益增高的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日益崛起的东南亚、南亚市场,回潮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其选择向劳动力更低廉的地区迁移。粗放型的加工制造业面临转型,兼以产业扶持政策改变,电子废弃物回收市场的野蛮增长告一段落。

另一面,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增长点。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截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再利用,成为产业的重要关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预计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格林美也在谋求向这一技术创新空间更大、附加值更高的领域发展。该企业自2015年布局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业务,2017年起持续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形成“强化顶层设计、市场拉动、研发实施、产线创新、质量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平台。根据格林美2023年年度报告,公司在2023年研发投入超过12亿元,为公司数额最大的支出类目。根据企业公告,2024年上半年,格林美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收入为121.11亿元,为公司收入最高的核心业务。

实际上,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国内已有162家汽车生产企业和77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共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507个。

缺乏共享和可用的信息是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信息透明度是循环经济的关键。因此,加密、共享等技术方案运用于循环经济中,如区块链、物联网、数据开放平台等。区块链技术被称为循环经济的“潜在催化剂”。循环经济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涉及多条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合作。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透明且可追溯,能够提供准确信息以厘清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权责。

格林美同样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搭建系统。回收模式方面,为应对退役电池回收链条长、分布较分散等问题,格林美针对回收网络布局,与全球800家电池厂和新能源汽车厂合作,提前锁定资源。在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较大的大中城市,格林美共建160余家回收服务网点,持续构建从“毛细端”到“主干端”的退役动力电池包回收渠道。

为实现对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格林美建成可追溯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实时追踪、监测预警、精准分类处理和信息追溯监管等,对动力电池回收过程的安全和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管控,降低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实现全流程/全域/全方位环境管控。

在检测和再利用等技术方面,格林美开发应用智能化柔性拆解、快速无损测试等方法,以实现对设备各部件的精准拆解、分类回收,以及对不同电池包的兼容。该技术目前可兼容59款电池包,每小时可拆解电池包14件以上,无损拆解良率达100%,解离物料归集准确率已达99.96%,提高资源回收的效率和利用率。此外,格林美还应用全流程自动化CTX电池包无损解胶拆解技术和无损检测、诊断分级与异构重组技术实现对退役电池的高效分解。

实际上,从事回收业务的企业,又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进行大规模科研投入的,为数不多。除了科研实力差距外,另一因素在于,这一新兴市场仍在变动之中。电池回收牵涉到众多参与主体和不同产品的产业链,行业发展中存在回收模式不规范、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利益和权责分配不明晰等问题。许多企业对市场和政策的预期不明朗。

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张默曾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进行深入调研。她谈到,近年来行业内企业入局者多,但大多持观望态度,真正投入研发的动机并不强。“企业看不清商业模式到底怎样。退役电池在回收过程中的界定和评级标准、梯次再利用场景等都还很模糊。目前政策法规的可变通空间很大,上下游企业普遍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模式。”

如前所述,进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之前,格林美已有十余年积累。而其战略布局不止于国内市场,还在于通过“出海”构建全球网络。而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创新,不止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相关产业出海要面对的课题。

韩国和印度尼西亚,是格林美出海战略中的两个关键节点。目前企业已连通“印尼开发镍资源—韩国制造材料—韩国制造电池—面向全球市场”的模式

韩国可视为企业进军北美、欧盟市场的中间据点。2023年格林美与韩国SK On、ECOPRO合作,在韩国投资设立前驱体合资公司,产品出口北美市场。此举是为应对美国和欧盟在新能源领域对中国的限制。格林美希望稳定韩国核心市场、从而导向美国市场与欧盟市场。

而印尼是格林美重要的资源基地。2023年9月,格林美与印尼镍资源行业巨头PT Merdeka Battery Materials Tbk签署协议,在印尼中苏拉威西省莫罗瓦利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厂。格林美与印尼的合作还延展至人才层面。2023年11月,格林美与中南大学、印尼万隆理工学院联合设立中国-印尼新能源材料与冶金工程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这是中国印尼第一个联合实验室。当下在格林美的研发工作中,不乏印尼技术人员的身影。

格林美深圳园区门前放有“绿色大力士,由废旧汽车零部件组装而成。

经验与方向:以科研实力进军高附加值产业,出海拓展全球市场

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之时,格林美以废旧电池回收起家,形成电子废弃物循环再生价值链;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浪潮中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从深圳起家到向全国布局,在“出海”过程中实现资源、材料和市场的重新整合,格林美走过的路径可谓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缩影。从中亦可看到循环领域的技术创新逻辑从国家补贴扶持逐渐走向全球市场竞争的过程。

从创新理念到国家试点,再到市场经济,是中国循环经济二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从格林美的发展过程中,可总结出如下经验:

其一,循环企业依靠补贴的路径不可持续,须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以促进技术创新。从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拆解基金”停征一事中可见,企业过度依赖补贴并非健康状态,也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但在当下,依赖补贴而生存仍然是许多循环企业的处境。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为例,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绿色低碳战略发展部主任金颖曾公开谈到,投资和补贴是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从企业角度而言,技术创新更多有赖于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而非补贴支持。许开华指出,循环经济要走向市场经济,企业要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而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需要合理、精细的法规政策。《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开始施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9月开始施行,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领域近年来相关政策也密集出台,但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方面,具体且可操作的法规和标准仍有待完善。

其二,企业需要以科研实力进军高附加值产业,跳出“低利润——低创新动力”的恶性循环。在电子废弃物回收领域,很多资源再生企业因创新动力和实力不足,停留于对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和初步分类阶段。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领域,很多企业同样面临科研实力不足的问题。而格林美在发展历程中则展现出对科研技术的重视,科研实力使其得以抢占高附加值领域,在行业中占据主动。

其三,谋求拓展全球市场,推动中国循环产业对接国际标准。循环企业出海,既是谋求更大利润,实现资源、材料和市场的重新整合,也在客观上推动中国循环经济更深刻地融入国际。格林美目前已实现“印尼开发镍资源—韩国制造材料—韩国制造电池—面向全球市场”的布局。循环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意味着中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出海要获得更多主动权,企业还需积极参与国际联盟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全球电池联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GBA)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组织,致力于到2030年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电池价值链。2024年1月,GBA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推出了其电池护照的概念验证。中国企业中,宁德时代、欣旺达分别于2022年12月和2023年4月加入GBA。而格林美旗下子公司武汉动力再生正在申请加入GBA,并就国内电池护照的落地与宁德时代谋求合作。更多中国企业加入GBA,有利于推动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具全球代表性的碳足迹规则,推动中国的循环经济产业更深度地融入世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