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张志安专栏:摆拍视频当新闻?媒体得守住事实底线

  • 国际
  • 2025-02-09 15:04:09
  • 16

近日,“段子成新闻”现象再度引发舆论及新闻业界关注。一位博主拍摄“大学生回村”系列短视频,调侃被父母逼着相亲。一家有300多万粉丝的某电视台官方微博,未经采访核实、直接搬运了博主拍摄的视频,于是,调侃的段子成了“新闻”,“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冲上热搜。随后,博主将该视频标注为“虚拟演绎,仅供娱乐”,多家媒体随后跟进,话题#女生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系摆拍# 再次冲上热搜。 

张志安专栏:摆拍视频当新闻?媒体得守住事实底线

其实,将自媒体摆拍或创意的短视频直接当“新闻”,随意搬用后制造成热点或上热搜的情况,并不鲜见。前不久,一个大学生在网上连发7条视频,讲述花700元买101小时硬座从佳木斯到喀什的经历。男生在视频中表示,放假回家,妈妈给了3000元买机票,他花700买101小时硬座回家,净赚2300元。尽管在这7条系列视频中,该大学生标注了提醒字幕“剧情演绎,仅供娱乐”,却还是有20多家媒体账号未经核实,转载作为新闻报道,让“男大学生坐101小时硬座回家”上了热搜,给部分网民造成了误导。

摆拍视频因何成新闻?分析其传播链条和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些自媒体创作者以脚本写作为基础,自己扮演或找人演绎,拍摄反映某种特定现象的搞笑或创意视频,多数视频会直接标注是虚构作品,少数也会打擦边球、不直接在视频上加以标注。极少数媒体发现此类有趣好玩的视频,不打招呼、直接下载,重新做个标题、做点技术处理,就以“社会新闻”视频的方式直接发布。如果没有媒体转载,段子永远是段子,网民也只当其娱乐,一旦有媒体账号转载,段子就成了“新闻”,一家媒体发布后,同行媒体就会跟进转发。“新闻”让摆拍视频有了新闻性、社会性、公共性,加之其题材往往触动某种社会情绪甚至普遍的社会利益,就很容易快速成为热点,且给公众造成误导。

要避免摆拍视频成新闻,说起来也不难,关键在于媒体报道和媒体账号发布作品始终守好“把关人”的角色,对任何传播的作品和发布的内容都进行必要的事实核查。不直接搬用任何的网络爆料内容,不转载未经核实过的自媒体上传作品,不经两个以上独立信源的核查不能对报道的事实进行基本认定……这些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恪守的事实规范和报道伦理,只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化社会语境中继续坚守,摆拍视频成新闻的现象就不会发生。

然而,落实把关责任,过去也常有问题,现在则风险更大,出问题的频率更高。比如,面对网络爆料的内容,媒体觉得有新闻价值,却一时联系不上拍摄者或当事人、围观群众进行核实,出于“抢新闻”“抢独家”的动机,也曾直接采用进行发布,后经证实是摆拍或存在事实片面性给读者造成了误导,有的媒体会删除道歉甚至被追责,有的则悄悄处理、息事宁人。

今天的传播环境中,网络爆料成爆炸新闻已是常态,摆拍视频被当作热点新闻也屡见不鲜,媒体把关责任的落实面对更大的诱惑、风险和不确定性。细究起来,有多层次原因:网络平台上的大量自媒体,出于引关注、涨粉丝或获取流量考虑,会演绎摆拍各种视频。互联网平台虽设有明确的管理规则,但在海量内容的生产与投放过程中,平台方难以逐一核实,还需借助媒体和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事实核查,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开设的官方账号,要发布大量内容却没有足够的成本投入,且需要接受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数据的考核,只能大量从网络上找素材、从媒体同行账号中找作品。一旦发现有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是赶紧删除,还抱着“法不责众”或“源头不是我”的心态心存侥幸。

可见,摆拍视频成新闻的背后,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需承担起事实核查的责任。媒体严格把关责任的落实既不难,也挺难。不难在事实核查的技术,难在对影响力的获取需求、对非原创内容生产效率的追求、对网络传播语境下流量获取的压力,还难在媒体、自媒体、互联网平台传播注意力争夺过程中的整体生态挑战。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