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微软公司周三宣布推出该公司首款量子计算芯片,名叫Majorana 1。微软表示,其Majorana 1芯片在一块便签纸大小的硬件上集成了8个量子比特(qubits),这些是量子计算的基本构建单元。微软设想,未来该芯片最终能容纳100万个量子比特。目前,该芯片的能力仅限于解决数学问题,以证明其可控性。但微软的工程师表示,它的发展已经足够成熟,可以作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基础。
【机会前瞻】
2月20日,微软公司宣布推出其首款量子计算芯片Majorana 1,这是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迈向工业级应用的关键突破。受此消息影响,隔夜美股Quantum Computing、D-Wave等量子概念股普涨6%-10%。亚洲市场与量子计算相关的股票普遍上涨;韩国股市中,Iwin Plus一度上涨16%;日本股市中,NF Holdings涨5%。
据悉,Majorana 1芯片在一块便签纸大小的硬件上集成了8个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的基本构建单元,微软设想未来其能容纳100万个量子比特。目前,Majorana 1芯片能力虽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以证明可控性,但微软工程师认为它已足够成熟,可作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基础。
Majorana 1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拓扑量子架构,通过砷化铟和铝材料构建的纳米线,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形成马约拉纳零能模(MZMs),实现量子比特的稳定控制和数字编程。当前芯片的抗错误能力较传统超导量子比特提升百倍以上。微软预计,该技术将加速材料科学、医学等领域的突破,例如开发自愈材料、破解分子模拟难题,并推动生成式AI算力升级。微软认为,通过这款芯片,量子计算将在数年内而非数十年内实现。
量子计算作为前沿科技领域,其核心的量子比特极为脆弱,对环境噪声敏感,易导致计算错误或数据丢失,实现通用容错量子计算机是众多科技巨头的目标。微软耗时17年,创造了 “世界首个拓扑体”,得以观察和控制马约拉纳粒子,从而产生更可靠和可扩展的量子比特。
目前,我国在量子比特操控精度和稳定性方面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安徽省主导研发的 “祖冲之三号” 超导量子计算机性能显著提升,量子比特操控精度和稳定性都表现优异。
我国科学家围绕超导、光量子等路径,将量子纠错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同时,在编程语言与工具创新等量子软件栈方面,降低量子算法开发复杂度。
有话要说...